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1/14 Pair Discussion & 期末心得

(一) 課堂活動內容
這一次上課是本學習研究方法最後一堂課也是相當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上課,老師規劃這一次的上課為兩階段的分組討論,第一階段是針對自己的研究題目與同學分享與討論,第二階段則是針對本學期學習研究方法歷程的回顧,重新審思我們學到了什麼,以及還有疑問、不是很了解的是什麼地方。在這兩階段的活動當中讓我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得到很多意見跟想法,對於學習研究方法也有更多的一些理解。

(二) 學習的行動面

[第一階段訪談]
關於研究題目的訪談,我是和志佳一組進行討論。志佳扮演訪問者的角色,而我是被訪問者,我們的訪談重點如下:
1. 研究方向:我目前訂的題目是「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與評量指標之研究」,希望藉由國內外的相關績效評量指標,再參考國內相關法規標準與圖書館統計標準,與實務館員訪談以了解績效評量指標是否可實行於圖書館,最後擬定一份適合國內大學圖書館進行績效評估之指標作為參考。
2. 對於研究方向提出的問題:各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政策不同,要如何進行評比?針對圖書館的館員進行訪談時,不同館員之間對於指標之重要性與可行性的認定可能不同,如何從中取得共識以得到各館都可使用的績效評量指標?另外,各館的統計數據可能不同,有些館有統計該項目但其他館可能沒有對該項進行統計,這樣要如何進行評鑑?訪談學校的樣本數應如何取樣?是否具有代表性?
3. 對研究方向提出的建議:可能需要縮小研究範圍,限定在圖書館營運上某部份的績效評量指標,如:館藏、經費或人力資源等等,若是圖書館營運整體上的績效評估指標可能會有點範圍太大,在實際取樣或是分析上都可能會遇到困難。

[第二階段訪談]
第二輪的討論是我跟若涵一組,針對學習研究方法一學期後討論學到的以及還不是很了解的地方為何?我扮演訪問者而若涵是受訪者,我們的訪談內容如下:
1. 本學期研究方法課學到最多的部份:
若涵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質化研究的學習過程,像是田野調查、訪談等,因為質化研究可以直接接觸受訪者,可以得到一些非預期中的東西,而且能在沒有任何預先假設的狀態下從與受訪者的接觸過程中得到研究結果。另外,若涵也覺得質化研究對他來說比較簡單,因為直接與受訪者接觸可以得到較可信的描述型資料,而非數據式的統計結果。另外,研究假設的部份也是若涵覺得學習到很多也最有心得的一個部份。
2. 本學期研究方法課學完後還不是很懂的部份:
若涵覺得量化研究是還需要加強的部份,像是問卷設計的部份,就有很多困難處,如何設計一份好的、具客觀性、問題之間有關聯性的問卷是非常困難的。另外,量化資料的分析也有困難的地方,如何在那麼多的量化分析工具中找到適合的分析方式,或是解釋分析後的數據等都是有困難的。而且若涵覺得量化研究像是隔著一層面紗在分析受訪者,因為無法了解受訪者的想法,只能透過數據的呈現進行分析,因此比較有距離感。因此,對於量化研究的理論或是實際操作的部分都還有待練習與釐清。

(三) 學習的感受面
這一次的小組訪談讓我得到許多新的見解與想法,不管是在研究方法的學習上或是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都得到很多不一樣的意見。像是我自己在第一階段的討論當中就獲得很多心得,因為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得那麼周延與完備,也許一心只想得到預期的結果,但是在與同學的討論後,才發現到自己沒想到的地方還很多,同學也點出了一些存疑的地方,像是研究範圍可能太大了,造成可行度較低等的問題,還有一些研究的細節也是需要再思考的,從同學給我的意見當中讓我發覺到更多的問題值得去深思,相信這就是老師希望我們進行訪談的用意吧,從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得到別人給予我們的意見與建議。另外,對於研究方法的學習,也能透過這樣的機會將自己內化的知識講述給別人聽,不但可以在加深自己對於概念的認知度,如果有錯誤或是存疑的地方也可以藉此機會跟同學們交流,像是我跟若涵就有討論到假設的問題,因為自己對假設的部分還不是很清楚,剛好若涵在學習假設的部份又非常有心得,所以與她的對談與討論當中我對假設這個部份就有更清楚了理解了。在最後一堂的研究方法課中,我學到很多也得到很多對研究方向的想法,真是獲益不少!

1 則留言:

時空串連 提到...

邀請您使用我們開發的google map免費貼件,讓您blog的文章添加地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