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10/1 社會科學研究法 {研究的面向}

一、課堂活動內容
除了老師的講解之外,這一次的上課方式是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整理出各章節的重點,然後製作成簡報與大家說明與分享。透過小組成員的腦力激盪與討論之後,結合大家的意見,歸納之後統整出一份精簡的文字說明。

二、學習的認知面
* 透過分類會的與不會的為個人化的學習方式。
* 假定(assumption) v.s.假設(hypothesis)
歸納法v.s.演繹法
Ø 歸納法(inductive): 找多方資料,歸納出結果,研究過程與問題是由漫長的觀察法而來的,最後才會得到一個假設。
Ø 演繹法(deductive): 將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能操作的變項,再利用這些變項進行統計或計算,推衍出結果。
* 偽科學的特質: use of vague, exaggerated or untestable claims, 沒有進展的研究, 個人化概念, use of misleading language
* 內部效度(測量的工具是否能夠反應測量的特質)和外部效度

研究方法的四大要素
Ø 測量(measurement): 用數字測量(量化)研究物件,設計適當的研究儀器(instrument)、測量工具。與內部效度(測量的工具是否能夠反應測量的特質)有關,測量的兩要素為命名與分類(質化)(在大量的資料中進行分類並反應事實)。效度與編碼員的一致性有關。
Ø 樣本: 可能會造成過度概化的問題,像是以偏概全,導致測量的外部效度有問題。以小樣本推估大樣本的結果可能造成過度概化。
Ø 信度: 即研究方法的可靠性與一致性。
Ø 效度: 研究法是否能有效測出研究結果,顯示出真實度。

三、學習的行動面
今天這一堂課透過快速學習的方式,抓取每一章節的重點來說明,但是其實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還是需要多看一些實際的例子才能比較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在看書的時候都是直接從頭看到尾,但是看完之後卻無法得到一個確定的概念,這堂課中透過同學的解說與組織,讓我能在最快的時間之內找到每一章節的重點,然後能立即理解其中的理論。在這次上課之後,我發現到自己需要改變研讀研究方法的方式,因為從頭看完一次的方式無法完全了解書本當中的內容,看了那麼久的時間相對而言也很沒有效率,反觀這一次的小組討論,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大家能一起討論,互相交流會與不會的地方,如此一來自己也能馬上理解不懂之處。因此,之後可能可以透過與同學相互討論的方式提昇讀書效率。

四、學習的感受面
上完今天的課程之後,深深的覺得自己不會或不懂的地方還很多,有可能是因為我對於教科書的內容還沒有完全理解,亦或是閱讀的知識還不夠多,因此在學習上會感到有點挫折,因為總是覺得這邊不太會,那邊又不是很懂的情況。不過,透過討論學習的方式確實能讓我在討論過程中解除一些心中的疑惑與問題。期望在之後的學習上能夠透過多發問與討論,讓自己越來越能理解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精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