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11/3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一) 課堂活動內容
1. 探討質化資料分析
2. [練習]對田野筆記進行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

(二) 學習的認知面
Ø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形式之相似性
1. Inferential(推論): 提供或解釋所觀察到之資料的意義
2. Public method/process(公開的方法/過程): 研究者呈現其研究設計
3. Comparison in central: 將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加以比較
4. Strive to avoid errors, false conclusions, misleading inferences: 避免錯誤、有問題的結論及誤導的推論
Ø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形式之相異性
1. 量化資料分析較標準化;質化資料分析較不標準化
2. 量化資料會等到資料都蒐集完成才進行資料分析;質化資料在蒐集資料階段即開始進行分析
3. 量化通常是演繹的(從理論開始,然後研擬假設再開始進行研究);質化通常是歸納的(從資料開始,經過分析,理論是研究的產物)
4. 量化資料分析使用統計分析;質化資料分析使用非統計分析
Ø 解釋的三種類型:因果、詮釋、結構,質化分析的解釋的特質比較不抽象,詳細描述情境,說明複雜的過程。
Ø 質化資料的編碼
1. 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蒐集資料的第一階段,從大量的語料庫中進行命名與分類,將主題進行分類並給予標籤。
2. 主軸式編碼(Axial Coding):start with codes,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s. 從有組織的最初編碼開始,檢視最初的編碼,增加概念之間的關聯性。E.g. T1-before marriage, T2-after marriage, T3-end of the marriage…
3. 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major concept of coding scheme, 再一次掃描資料和之前的編碼,選擇性的檢視能反映主題的個案,最後進行比較或對照。

(三) 學習的行動面
今天課堂中Foster教授讓我們練習實作開放式譯碼,一開始我們都不太了解應該如何進行編碼,不知道該如何訂coding scheme,因為大家對於資料的解讀不盡相同,但是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之後,我們將資料分成七個coding scheme,分別是WK(working)、DR(dress)、MA(marriage)、NE(negative thinking)、AT(attitude)、DK(drinks)和PO(positive thinking),在看過別組的coding scheme之後,發現大家對於主題的分類概念都不同。最後,老師解答了正確的編碼方式與例子,發現老師的編碼方式如下:Female, Experience, Dress, Swearing, and Reason。與老師的編碼方式相較後,發現老師所用的編碼都比較具體,能夠馬上連結到清楚的概念,像是MA(marriage) 和AT(attitude)都太過抽象,因此在第一階段的編碼要盡量具體化,避免抽象的概念。

(四) 感受面
這堂課讓我印象最深的部份就是開放式編碼的練習活動,透過實際練習質化資料的分析方式,讓我深刻的學習到編碼的過程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哪裡,畢竟僅單方面聽老師口頭講解能夠理解的程度還是有限,而且聽懂了也不見得就能夠在正確應用在實際演練上,像是老師都告訴我們該如何做,可是自己在實際操作的當下卻是隱藏一堆問題與疑惑,而且經過慢慢釐清頭緒之後做出的結果也與標準結果有一些差距,不過真正實作後再經由老師的指點修正就完全理解整個概念了。因此我覺得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實際演練是學習歷程中必備的一個步驟,雖然做的過程是艱辛或是會感到挫折的,但是在過程中總會得到一些收穫。

沒有留言: